close

知道索迪絲幾幅畫中男子肖像的是李奧納多之後,就益發覺得有意思,有種她要不說明,觀者多半也不會去在乎那是誰,但一旦她指名這是李奧納多─一名眾所皆知的人物之後,然後你就會仔細去端詳那人物形象,而產生一種共感認為「對耶,就像李奧納多啊!」觀者就是這樣。

至少我是。

畫題從畫家日常生活而出,容易產生觀看上的情緒連結,觸發觀眾共感,有趣的是,她的畫作不只是重述一些尋常的日常經驗,加入創作者的想像與情節的鋪陳,於是多件作品的一字擺開,便像在閱讀一本有趣的小說,不時藏有令人驚喜的對話驅使觀者臆測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展覽資訊 (NUNU FINE ART網站)

別的聲音,別的房間 Other Voices, Other Rooms

索迪絲.阿德丹斯多堤個展 Thordis Adalsteinsdottir Solo Exhibition

// 7月23日-8月31日 // 路由藝術 // 免票

個人喜好程度    

以下圖片皆翻攝自展場 或 轉引自路由藝術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展題援引自柯波帝 (Truman Capote, 1924-84) 小說 "Other Voices, Other Rooms" (我個人偏好譯成<不同聲音,不同房間>)。

書中藉著小男孩找尋一位想像中的父親之過程找到了自我,其中的房間象徵著隔絕外部的屏障, 但在索迪絲的畫裡頭人物直指的眼神,倒比較像是一種邀請,入一座想像建造的城,打開參觀一扇扇不同人的房間。

螢幕快照+2016-05-31+下午12.14.30.png

索迪絲的每幅畫面必存有一個主角/量體,由該名主角人物引發想像與情感觸發。創作者置入延伸自各種文本裡頭(小說、電影、甚至實際生活)人物的延伸想像 ,從此擢住觀者的目光,讓人停下腳步去想像/判讀畫中人物欲闡述的內容。像柯波帝的小說,從頭到尾在尋找一個想像人物存在的痕跡,然而觀眾參與的同時,卻又因著某種對現實人生的投射心理,那些故事中的人物卻也仿若近在身側。 

在畫面主角的背後,都帶有裝飾性強的類似壁紙的布景,色調帶有一點冷灰、靜謐和優雅,平面化的不同色塊,切割出有空間感的背景;扁平裝飾化的背景凸顯前方主角肉體的實在,深淺不一的肌理處理將主體立體化,是一幅幅人物主題明確的作品。不同的人物形象當中,有自我、有他者,是日常中會遇見的人們,而每個人的背後,都帶有自己的故事。

IMG_3470.JPG

"艾莉西亞跟奈森來到了我家。

他們赤裸地坐在我的沙發上虛耗了一個或兩個下午。我喝酒,同時畫著他們,畫了又重畫,畫了又重畫。我畫出了奈森,然後是穿著我相信應該稱作罩袍(chador),吃著光明節餅乾(Hanukkah cookies)的艾莉西亞。

艾莉西亞和奈森並存在我們的生活,但他們並不全然認識我們。

我很羨慕艾莉西亞照顧花草的技巧,所以我常像小孩般打擾她,詢問她的意見,儘管她比我年輕了將近有十歲。"- <艾利西雅>Alicia,2012,76x76cm。創作自述。

螢幕快照+2016-05-31+下午12.40.57.png

IMG_3465.JPG

筆者發現索迪絲的作品有趣的地方在於:那些具量體感的寫實主角,會搭配上似插畫的平面小動物,兩者帶來的反差─寫實VS.卡通,人物VS.動物,兩者產生對話,引人揣想。

IMG_3466.JPG

IMG_3475.JPG

下面這件作品我覺得很有意思,索迪絲說:「通常我人在冰島時,工作之後就是不斷地洗碗和洗衣服。但隨即就正好會有頭熊來訪,難道我自己就是那頭熊?」

畫家對自己的生活的體悟和想像,融合居住環境中的其他動物,畫面中那隻熊從背後環抱正在洗碗的索迪絲,如此貼近,令人莞爾。

<洗衣或是洗碗>If not the laundry then the dishes,2016,100x70cm。

If+not+laundry+then+dishes_100x70cm_2016.jpg

可以發現到,索迪絲的畫面敘事意味濃厚,觀看同時帶有閱讀不同人物故事之感,簡直像在快速翻閱一本小說。她提到,她本身是一位大量閱讀的創作者,這一點很吸引我注意。她對閱讀的喜歡,讓我思考文本和創作之間的關係。

像是她在作品自述<狄卡皮歐、西洋棋與北極熊>所說,「作品裡狄卡皮歐身處一間冰屋,而這冰屋的圖像來自一篇我所寫的故事,故事中的冰屋正是一名新聞記者與詩人交歡的地方,他們就在雷克雅維克的道路中央,把玩著紅酒與西洋棋。」藉由創作自述的說明,我望著畫面可想像的是,這間冰屋就落在冰島某處的路上,李奧納多就和新聞記者交歡完,望著剩下的棋局回味,而門口有隻北極熊正在偷窺,有趣極了。

她的創作正是藉畫面人物,表達創作者說故事的慾望,這倒對我個人創作產生提醒,我們的創作並不是為某個文本背書,有時我自己也不免擔心自己的創作變成一種插畫,文本的圖說。索迪絲畫面的文學性,並非來自於文學作品的轉譯,而是她在大量閱讀後,書寫自己的故事,再將新生成的故事內化成繪畫靈感之來源, 於是這些文學閱讀內容,在她的畫布上長出軀體、空間、生活配件和動物,又是另一篇故事的產生。

<狄卡皮歐、西洋棋與北極熊>Dicaprio, chess and polar bear,2016,100x100cm

Dicaprio,+chess,+and+polar+bear_100x100cm_2016.jpg

<有著塵螨的李奧納多‧狄卡皮歐>Leonardo Dicaprio with dustmite,2016,100x70cm

Leonardo+dicaprio+with+dustmite_80x70cm_2016.jpg

下方作品也不僅讓我思考索迪絲的作品,是不是甚至也將聖經故事當作一種文本和養分? 無褻瀆之意,可不知為何,我一直將下方人物聯想成面部潮紅的耶穌形象。

IMG_3471.JPG

IMG_3473.JPG

她的作品<拿著手機的女人與番茄>似乎透露對社群媒體的一種恐慌? 而這種恐慌正是近幾天我走在路上的煩躁和擔憂,尤其在全民瘋狂緊盯手機螢幕抓著不存在的精靈寶貝,更讓我看著這幅圖有感,她說「現在極少有人不盯著手機看的,於是未來我可能只畫那些緊握手機不放的人們了。」而她的預言似顯成真了。

<拿著手機的女人與番茄>Woman with phone and tomatoes,2016,90x90cm

Woman+with+phone+and+tomatoes_100x100cm_2016.jpg

索迪絲的世界裡,自有座城,城裡有許許多多不同房間,而一種人就身處一種與眾不同的房間。在我看來,寫作/閱讀/畫圖/日常,對索迪絲來說執起筆來應都直指同一件事, 都是為了更接近創作和貼近生活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更多作品可查看下方網址。

圖片出自(http://www.stuxgallery.com/

Two Men and Sparrow, 2011, Acrylic on canvas, 32 x 32 in (81 x 81 cm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紙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